找到相关内容978篇,用时5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唯识三十颂及科判

    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於彼 常远离前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 非不见此彼即依此 立彼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 次无...相、、位分科判:即一者明唯识相;二者明唯识性;者明唯识位。这在三十首颂文中,由第一至第二十四颂是明唯识相,第二十五颂是明唯识性;第二十六至第三十是明唯识位。 一、明唯识相:即依他起之法。依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31453338.html
  • 《辨中边论》探微(1)

    何   乙二、空异名   乙、空差别   乙四、十六空   乙五、空差别的成立   辩障品第二   甲一、五障   甲二、九结障   甲、修行次第障   乙一、三十障  ...揭示了本论宗旨及如何认识中道实相。所不同者,中观学派是依二谛设教,而瑜伽学派是依设教。   那么,究竟什么是中道?认识中道和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关系?要明白这些道理,首先要了解佛法对于人生的作用是什么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1956515.html
  • “万法唯识”和“转识成智”

    “谓此种子要望所生现行果法,俱时现有。”(同上)是“恒随转”,即永远随阿赖耶识起变化,相续无间断。四是“决定”,即由种子的性质而决定善恶之果,并非杂乱而生。如窥基所说:“谓随前熏时现行因力故,生...分色)。所以,该宗学者始终宥于唯心、唯识的基本框架思考问题,未曾设想要与印度瑜伽行派拉开距离。 学说 “”,又名“自性”、“自相”。据载,在《大乘阿毗达磨经》(未传译)中,曾阐述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4059875.html
  • 济群法师:唯识学的九个重点问题

    济群法师:唯识学的九个重点问题  一、菩提心  二、无性  、八识  四、唯识  五、种子,种性  六、菩萨行  七、瑜伽止观  八、转依  九、因明  唯识学理论精深,体系严密,以致许多人...体系的继承,以此改变汉传佛教徒具大乘形式的现状。  二、无性  佛法虽以有情为中心,同时也关注有情生存的世界。佛法认为,有情与世界之间是正报与依报的关系,二者息息相关。有情因不能正确认识世界而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63665358.html
  • 牟宗 :中国哲学十九讲──中国哲学之简述及其所涵蕴之问题(六)

    第十三讲 二谛与:如何安排科学知识?  在上一讲中我们讨论了佛教的一个主要基本观念“缘起空”,及由此观念所牵连到的一些哲学问题,如康德、柏拉得莱等的想法。佛教的教理最复杂、启发性最大、所牵涉的哲学问题也极多。除“缘起空”外,还有几个重要问题,我们将陆续讨论。此次先顺缘起空的观念,来看二谛与的问题。   空宗讲二谛,中观论颂谓“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”,又颂云“众因缘生法,我说即是空,...

    牟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5441190.html
  • 唯识自性面面观

    常远离前。故此与依他。非异非不异。如无常等。非不见此彼。”《成唯识论》对《唯识三十颂》分部分加以解释:一.遍计所执,二.依他起.圆成实性。先解释遍计所执。  1.遍计所执  先解释...等共相;而真如之实体常住,无生灭作用。()真实,诸法之体虚妄不真;而真如之常住遍通。  (2)圆成实自性  《辩中边论》中卷四页云:“此圆成实、总有二种。无为有为有差别故。无为总摄真如涅槃。无变异...

    定智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673549.html
  • 唯识学九大要义

    凡夫境界上,所行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属于世俗菩提心,难免有我、执相。唯有以空正见为指导,世俗菩提心才能升华为胜义菩提心。  对于大乘学人来说,菩提心的有无,是菩萨道修行的关键,原因有:  首先,...菩萨道思想。我们今天弘扬大乘佛法,更应重视对这一思想体系的继承,以此改变大乘佛教徒具形式的现状。   二、无性  佛法虽以有情为中心,同时也关注有情生存的世界。佛法认为,有情与世界之间是正报与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03454279.html
  • 佛教善恶观与现代人心的净化

    相当重要的一个理论环节。而要厘定智顗究竟在何种层面上言“恶”,“因互具”所蕴含的处置理体与心体关系的独特范式是绝对不能忽略的。  智顗在《摩诃止观》中结合教判理论分析了善、恶的诸种含义,其文说:  ...的差异化解之。智顗以为,阐提与佛的最大区别在于“不达”与“达”。阐提“不达”,因此其“”尚能遇缘而修起,佛“达”故可“于恶自在”而修不起。此中之“达”则指“智”,亦即天台宗之圆融谛观。由于佛掌握了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90160224.html
  • 唯识学的两次译传 《大乘起信论》为昙延所造

    魏毗目智仙亦有译本名《业成就论》,现存。)为证理。明唯识、、十地因果行位,了相大乘,故知第三时中道之教也。这种以六经十一论为骨干之翻译与传扬,即华夏汉地唯识学之发展过程,归结为《成唯识论述记》之出现。...发展成为慈氏学中之学及唯识学,如日丽中天了。之名,实叉难陀定之为“妄计自性、缘起自性、圆成自性”。而菩提流支等以“分别”或“虚妄分别相”为等一。玄奘则开始确切译为“遍计所执”,余二为“...

    韩镜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0747433.html
  • 坚持用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统领宗教工作

    宗教问题,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,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、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(简称“”)。必须尊重宗教存在的客观规律,既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,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。这是我们党用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,观察和分析宗教问题得出的科学结论,是指导我们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前提。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,充分认识宗教问题的“”。  从宗教问题的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1082088.html